焦慮感跟著疫情一起爆發? 了解焦慮與焦慮症的不同

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  劉怡君醫師

 

焦慮是一種本能的情緒,就演化來說,適度的焦慮,對於生存是具有保護效果的,它能警告人們即將面臨的危險,並促使個人採取一些措施來因應威脅,提早準備,以利生存。焦慮的情緒通常發生在,當人們察覺到某些情境,可能會為自己帶來危險,或是不利的影響時;例如:當我們所處的環境中,疫情開始大流行時,我們會開始暗自擔心,若是進到室內與人交談,可能會有染疫的風險,因此我們大腦會開始思考如何避免風險,並做出行為反應,我們也許會小心戴上口罩,或是待在家裡減少暴露風險;若是在必須要與人接觸的情形下,我們會繃緊神經,與人保持適當的距離,以避免染疫。

 

避免過度的焦慮影響身心健康

如同上面例子所描述,焦慮的情緒在某一定程度上,和個體所經驗到的壓力有關;如何界定一個事件會具有壓力是因人而異的,事件所帶來的壓力程度並非絕對或固定的,壓力對於情緒的影響,除了需考慮事件的本質外,還須考量到個人的壓力因應技巧、當時手邊上能運用的資源、與自身的防衛機轉等等,當壓力的負荷逐漸超過一個人所能因應的範圍,且長期對人造成心理的困擾,這時通常會使人感受到一種慢性的焦慮。

 

同樣地,如果一個人的人格特質(例如:悲觀化、要求完美、過度謹慎等等)、壓力因應技巧不足,或是看待事物的持續存在偏誤(例如:總是僅選擇性注意到事物最糟糕的一面,而因此忽略事物的全貌、以偏概全的論事方式等等),個人也會很容易處於慢性焦慮當中。

 

所謂的慢性焦慮本身,常涵蓋心理的不適感覺(緊張、煩躁、害怕、不安等等),與身體的不適症狀(心悸、噁心、消化不良、冒汗、坐立難安、胸悶等等);綜合上述,焦慮、壓力、與生活三者,密切相關,適度的焦慮協助我們適應生活,然而過度或慢性化的焦慮,會干擾我們的生活,影響我們的健康,嚴重時造成生活功能缺損,也就是所謂的「焦慮症」。

 

 

焦慮症的定義

臨床上的焦慮症(Anxiety disorder),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彼此相關但本質又各自截然不同的精神疾病,是遺傳因素和經驗因素彼此間的相互影響而成,通常很容易慢性化,臨床治療與處理上也各自有不同的差異。

 

常見的焦慮症,包括以下:恐慌症(Panic disorder)、特定場所畏懼症(Agorophobia)、分離焦慮症(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)、選擇性不語症(Selective mutism)、特定畏懼症(Specific phobia)、社交焦慮症(Social anxiety disorder)、廣泛性焦慮症(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)、物質引發的焦慮症(Substance induced anxiety disorder)等等。

 

一旦焦慮的情緒已發展到疾病的程度,這就不是我們「放輕鬆」、「別想太多」可以解決的,尋求專業協助,評估個人狀況,才能對症下藥,早日擺脫焦慮的煩惱。

 

疫情升溫,焦慮爆表?專家隨時在線上,與您疫起來減壓>https://csr.mentalwe.com/covid-19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