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期防疫壓力之下,容易導致失眠

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/賴俊廷博士

「失眠」(insomnia)一詞在2020年的google達到史上最高的搜索量,隨後進入2021年,因疫情尚未減緩,日常生活長期受到干擾,社交、工作及生活依舊無法正常運作,面對疫情何時能結束的不確定,失眠人數恐急速增加。

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,失眠會有什麼不同的表現?失眠的原因有哪些呢?

失眠分成下列三種類別:

  1. 入睡困難 (difficulty fall sleep):躺床後一段時間(半小時以上)仍睡不著
  2. 睡眠維持困難 (maintain sleep problem):睡著後又醒過來超過半小時無法再入睡
  3. 清晨早醒型 (early morning awakening):清晨醒過來後就無法再入睡。

上述類別維持三個月以上,且伴隨注意力不集中並影響白天生活,就會被醫生診斷為失眠疾病,目前臨床上達到上述程度的約有10 % 的人口比例。就類別來看,多數年輕族群的失眠為第一類:入睡困難型的失眠,失眠的原因多半是找不到啟動睡眠的開關,半夜兩三點還睡不著,睡著後就爬不起來。

而第二類的失眠病人,很多是因病痛造成的淺眠,明明睡著、打鼾了,早上還告訴別人自己沒睡著,整夜輾轉且頻繁上廁所,這類人容易白天失神和打瞌睡。第三類多半為高齡的長者,睡眠能力隨著年紀而下降,要維持一段穩定的睡眠不容易,所以多半會分階段睡眠(比如在午睡進行補眠)。

而從失眠的病因來看,失眠可以分成原發性失眠 (primary insomnia) 和次發性失眠 (secondary insomnia)。最簡單的區分方法,就是找得到睡不著的原因的,稱為次發性失眠,而找不到原因的就稱為原發性失眠。

約有70% 以上失眠病人屬於原發性失眠,其中多數的失眠又以入睡困難型居多,且多數都被歸類為心因性的失眠。為了解釋這心因性的特質,我們研究室為這類病人做了一個有趣的測試:我們對這群進行睡眠實驗的病人說,現在請你躺在床上盡可能睡一覺,二十分鐘過去了,他們還是睡不著;另一個情況是,請他躺在床上放鬆等候,二十分鐘後他們卻睡著了。這樣的現象,解釋這類病人的失眠主因是「害怕睡覺」,看到時鐘或躺在床上就會擔心睡不著,而產生莫名的恐懼制約,越想要睡覺就越睡不著,久而久之大腦就形成了習慣。對這類害怕睡覺的病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,就是教導正確的睡眠知識和行為準則,改變「害怕睡覺」的認知,就達到改善的效果了喔!

 

敬請鎖定心保睡眠專欄,認識更多睡眠知識>https://apps.mentalwe.com/#

疫情期間壓力大,和專家們疫起來減壓>https://csr.mentalwe.com/covid-19/

 

參考文獻:

1.Castelnovo A., et al. The paradox of paradoxical insomnia: A theoretical review towards a unifying evidence-based definition. Sleep Med Rev. 2019.

2.Ohayon MM. Epidemiology of insomnia: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still need to learn. Sleep Med Rev. 2002.

3.Riemann D., et al. The hyperarousal model of insomnia: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and its evidence. Sleep Med Rev. 2010.